如果不是游戏 我可能真的会成为“杀马特”

时间:2024-11-01 15:52:20 来源:官方 作者:官方

对于90后的年轻人来说,非主流和杀马特同JAVA手机与70M流量卡一样是流行一时的时代标志,也是“羞于启齿”的青春回忆。

如今“泯然众人”的“杀马特教父”和“网红始祖”沉珂,在十几年前那个“昂头45度,悲伤逆流成河”的年代里是头顶五颜六色刺猬头、身边环绕火星文标语的知名人物,堪称“顶流明星”和“青年意见领袖”。

他们引得无数男生亚洲蹲在路边叼烟“感受孤独”,COS“但丁”、“王样”。诱得一众女生眼涂蝴蝶手贴星星,在课堂上用非主流记事本书写沉郁悲伤的小诗。

杀马特如今已经在大众视野里消失匿迹,只有在“万能的”短视频平台还能找到几个被当成“奇行种”观摩的坚持者。这种过去的风潮就好像是十几年前中二青年的集体“发病”一样。

但杀马特其实并不是从我们传统文化土壤中诞生的“异类”,而是对当时日本视觉系摇滚乐队造型的粗糙模仿,追根溯源起来甚至还有点“哥特”血统。


去掉滤镜,其实日本视觉系摇滚也挺“杀马特”的

“哗众取宠”的区区杀马特居然是哥特文化的亲生血裔?这种论断其实并不是强加因果,从哥特文化的发展历程上看,杀马特脱胎于哥特倒还真的有迹可循。

哥特文化诞生于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欧洲,于“黑暗中世纪”时期兴起,并在文艺复兴被完全打倒,在二战后却被西欧年轻人重新拾起,并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文艺复兴”。


前些年葬身大火的巴黎圣母院就是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

在二战废墟中长大的新一代西欧年轻人不再认同传统人文主义对人性的讴歌与赞美,而是选择用哥特文化来表达他们独特的精神诉求,并创造了“哥特摇滚”这种在当时欧洲也属于“非主流”的全新音乐类型。哥特音乐人用铁链配饰与圆环穿刺代指灵魂的苦难,用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纹身和妆容意指生命的美好易碎,并用强调个人意愿、反抗现实框架的歌词文本来表达他们独特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路人看来就是奇装异服和“五彩斑斓”的黑

如今已被主流接纳的“哥特摇滚”显著的影响到了后世的现代流行音乐,同时成为了20世纪末日韩“视觉系华丽摇滚”的原典,进而衍生出了国内十几年前流传甚广的“非主流杀马特"。

相较于表达悲观人生态度与反抗世俗的哥特文化,国内的“杀马特”文化则更像是那个年代年轻人急于彰显自我,表达个性的“急病乱投医”。“杀马特”们确实没有留下什么值得传颂的文艺作品,在他们逐渐摆脱中二走向社会之后,“杀马特”也被抛弃在了历史的故纸堆中。

反倒是哥特文化凭借它悲观与不可知论的精神内核、常用的神秘主义意象和独有的黑暗、颓废风格在如今广受全球年轻人的青睐,也因而成为了现代文化产品中的常见要素,并在ACG领域遍地开花。


哥特萝莉扎堆的《死亡爱丽丝》